当前位置是:首页 > 新疆历史
原来是那向西吹了几千年的风,滋养了幼年的李白
日期:2024-10-16     来源:道中华     作者:赵雪 宋雨彤

    著名的“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使新疆成为多种文明的荟萃之地。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同时,还通过新疆——这一与中亚地区交往交流的最前沿,不断向西发展传播,对中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就有了往来。周成王时,四方朝贺,其中就有来自费尔干那盆地的渠搜国送来的鼩犬。《穆天子传》记述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有学者认为,周穆王西巡最远到了中亚一带。
     秦末汉初,为躲避匈奴的攻击,月氏人向西迁徙到中亚。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找到西迁的大月氏,与他们联合夹击匈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一路向西翻越葱岭,过康居,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早已经定居中亚的大月氏拒绝了张骞。尽管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实现,但张骞拓通了后世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司马迁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


▲新疆喀什张骞公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确定大月氏西迁的路线,西北大学考古队在王建新教授带领下,从1999年起沿着史籍中记载的月氏人西迁之路,在茫茫戈壁沙漠中跋涉寻找。2007年,他们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是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遗址群”。2016年,西北大学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墓地,经过多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认为拉巴特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寻找已久的西迁中亚的月氏遗存。这一发现为我们找到了月氏西迁的道路与终点,印证了史书记载。
    汉武帝时期,不但派遣使者,还采取了和亲政策。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派往乌孙和亲,她们还将中原的音乐、服饰和礼俗等先进文化带到了西域,为中原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汉书》中记载两位和亲公主到达乌孙的都城赤谷城。“赤谷”是当时的汉朝史家命名的,意思是红色的山谷,而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岸恰恰就有一大片丹霞地貌的红色山谷。同时,在伊塞克湖东北角的多座乌孙大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黄金制文物。考古学者还在伊塞克湖水下发现了多座公元前的古城,出土了大量汉代乌孙与中原文物,这些均是赤谷城就在附近的证明。
    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天山南北各地、今部分中亚地区进行管辖。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后,中原王朝在中亚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679年,安西都护王方翼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仿照长安都城修筑碎叶城。碎叶城修筑成四面十二门的方形围城,城内街坊规划成曲折迂回的形状。如今,当年雄伟的碎叶城城墙已经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当我们站在高大的土堆上向东望时,或许会联想起昔日在此出生的诗仙李白,5岁随家人向东入玉门关的场景。


▲碎叶城遗址全景(图片来源:人民网)

    与李白不同,几十年前经过此处的玄奘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玄奘西行是在627年,那时他同样看到了中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碎叶西行600里有怛罗斯城,也是塔拉斯河畔的商业中心,令不少中原商贾流连忘返。玄奘曾在向南十多里的一座小城中见到300多户中原人,他们都是在战争时西迁的汉人。这些移居当地的汉人尽管服饰已经本土化,但语言生活习惯却仍保持着中原的习俗。


▲西安博物院展出一组反映唐代西域古人狩猎场景的陶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政权与中亚的沟通变得更为直接,而中原政权与中亚的沟通则变为了间接沟通。耶律大石建立西辽,管辖中亚地区近百年。在此期间,耶律大石在制度、生产技术、文化等多方面推行中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对中亚文化的深度熏染。1218年,蒙古大军西征进入中亚,中原与中亚地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对中亚产生了更加深广的影响。在撒马尔罕城中,长春真人丘处机看到了很多汉人工匠,周边的村庄也有汉人。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地主。元代常德出使西域时,也见到许多汉人杂居在当地人民之中。他们有可能是当年随耶律大石而来的汉人后裔,已然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
    几乎与明王朝同时,帖木儿王朝在中亚地区逐渐兴盛壮大。在帖木儿王朝存续的一百多年间,与明朝始终保持着频繁的使臣往来和朝贡关系。明朝多次派傅安、陈诚等使团出访撒马尔罕等地,通过双方的频繁交往,加深了两地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沟通,保障了中西丝绸之路的畅通。
    1757年,清朝平定了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乾隆年间,新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命将军兆惠发兵征讨。清军翻越葱岭,到达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的巴达克山国与瓦罕国,面对强大的清军,巴达克山国自愿归顺清朝,交出了大小和卓的首级,并与清政府确立了朝贡关系,明确了疆界。为了纪念这一武功,清政府在战场上树立了一块石碑,详细地记述了消灭大小和卓的战役经过,称为“乾隆纪功碑”。在剿灭准噶尔叛乱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清军威武雄壮的表现彻底震撼了葱岭以西的各部落,于是浩罕、塔什干、巴达克山、帕米尔、布哈拉、爱乌罕等纷纷归附。清朝对中亚各部落实行和平睦邻政策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给中亚东部带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


▲2017年,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这是首次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合作举办的丝路展览,通过约220件珍贵文物展现丝路的历史及文化价值。中新网 谢光磊 摄

    从19世纪中叶起,沙俄统治整个中亚。自1916年起,俄属中亚哈萨克及吉尔吉斯牧民因避难纷纷逃往新疆,许多俄侨和帝俄遗兵散居新疆各地,后来融入新疆本土;新疆也有不少人留居中亚各地经营商业、从事劳作,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是与中亚各国最早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交流也日益紧密起来。
    回顾中国与中亚长期交往的悠久历史,其中不言自明的是,历史上中亚地区始终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起点,在与中亚地区友好往来、贸易互利的过程中,将中华文化广泛传播到了中亚地区。中华文化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濡化在中亚人民的纲纪伦常中。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推动了中亚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商品在中亚深受欢迎,中国富足的形象在中亚地区深入人心,并不断向西流传。中国四大发明等先进技术传入中亚,促进中亚地区的科技文化进步。


▲至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班列开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从未停止,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谊也从未间断。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为中亚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会,增进民族和宗教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多样性。2018年《我的青春在丝路》纪录片播出,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人在中亚地区推广中华文化的努力。在哈萨克斯坦荒漠修油井的王金磊,援建阿富汗喀布尔大学的李沛龙等人,为所到之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带来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更用实际行动让新时代的中华文化走进中亚。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链接地址




责编:沙衣力克·达拉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