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首页 >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七个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4-05-30     来源:中国理论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明确了“七个着力”的内涵和要求,既彰显了文化理论上的守正创新,又体现了文化布局上的高瞻远瞩,内外相系,上下贯通,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理念和科学体系,鲜明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聚焦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七个着力”为重要抓手和文化支撑,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文化认同为基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而汇聚各民族智慧、融合历史文化、引领各民族团结奋斗和共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七个着力”提出的首要准则,科学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由自在到自为再到自觉的辩证发展过程,这项基础性、系统性的意识培育工程是党的全面领导下各族群众有意识地参与的实践活动。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和基本走向,秉持民族特色和民族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工作话语,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工作策略,有效化解了民族问题,并将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民族工作治理水平的效能提升和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与组织保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原则,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样态表征,蕴含着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政治表达和价值立场等多维元素,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根基的关键变量,直接关乎以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及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航标和思想指引,引领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题和发展态势,要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推动民族团结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和道义支持,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要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属性、文化底蕴、价值共识和实践延展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沃土,为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终极价值参照,以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实践图式勾勒出各族群众实践活动的“精神主基调”。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支撑和内在统摄,充分发挥其道德认同、民心感召等功能,基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精神标识和价值投射形塑各族群众的自觉认同和具象化行为,继而引导各民族意识凝聚和汇聚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理论样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进新媒体传播。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由传播技术迭代与革命而衍生的新传播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保障,网络空间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数字媒介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要以各族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故事叙事重塑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采用大众化交流、小切口输出、多元化互动的故事叙事技巧,发挥数字媒介的独特优势,融合传播手段,以图像展演、声音叙事、场景创设等多元化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场景,构建个性化、具象化、民间化传播平台,聚焦“云传播”实现信息共享,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汇聚“云端”并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心理认同和坚定信仰,擘画“民心相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愿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座,也是其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民族在历史积淀和时代轨迹中积淀了“大一统”“中华一体”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架构,包容、聚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特质禀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着力呈现中华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旨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活跃景象,以共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为桥梁和纽带唤醒中华民族存续与发展的集体记忆,通过中华文化符号的感知与解释、象征与表达、记录与传播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脉络,唤醒各族群众共有的历史记忆,继而强化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建构符合各族群众美好愿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深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承载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对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始资料的挖掘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有序、有益的编码重构和排列组合。一方面,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服务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补齐短板,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维度、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层面的潜在价值,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实现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迭代升级,借助文化IP产出一批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品牌和文创产品,向各族群众提供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的文化创意服务,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产业的优质供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七个着力”内含“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文明的交流互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主动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是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际领域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环节,应通过厘定其边界、释义和内涵规避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误读和意义对立,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象化阐释、时代化解读、国际化表达,完善“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叙事中的内涵,重塑国际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绪感知,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传播效能,彰显独具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尊严气质的中华民族标识,向世界呈现真实立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发掘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世界性品质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汇聚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国际受众产生共鸣、推动共情、走向共行,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KYCX23-0564)、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垂直领域的精准陪伴:青年新型社交样态的叙事图景和引导策略”(ZQ2024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梁丹,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俊奎,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地址

责编:热西达·马木提